2022年以來,全國各級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機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迎接服務黨的二十大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線,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部黨組決策部署,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斷提升調解仲裁工作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智能化水平,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作品牌。為推廣經驗,加強交流,本專業委員會篩選了部分調解仲裁特色品牌工作供各地學習借鑒。
示范引領,調解仲裁規范化水平不斷提升。2022年10月,人社部聯合中央政法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勞動人事爭議協商調解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社部門牽頭和有關部門參與、司法保障、科技支撐的勞動人事爭議多元處理機制,黑龍江、山東、廣西已出臺實施意見。山西省人社廳聯合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山西調解委員會入駐案件量較大的仲裁院,太原市迎澤區、杏花嶺區仲裁機構進駐屬地矛調中心,多渠道創新調解仲裁服務方式。黑龍江省人社廳規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案件辦理工作,建立加強平臺企業用工指導服務等六項工作機制。江蘇省蘇州市人社局聯合人民法院、司法、工會等部門出臺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管理辦法,明確調解組織組建、管理和保障等要求,推動調解組織規范化建設。江西省人社廳聯合司法廳、總工會印發通知,建立“監察+仲裁+工會+法援”勞動者維權聯動機制,有效整合職能和資源,規范機構設置、工作流程。河南省人社廳積極開展調解組織“四配套五公示六統一”建設,建立規范化鄉鎮街道調解中心2434家、企業調解委員會4855家、行業商會調解組織76家。湖北省人社廳積極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勞動爭議速裁先行區創建工作,圍繞“速”字創新實踐,探索建立爭議源頭治理新機制。湖南省人社廳建立“3323”工作模式,流程上“三環緊扣”、功能上“三調聯動”、平臺上“雙線互通”、配套上“三大共建”,打造爭議辦理“一站服務、多元化解”模式。廣西壯族自治區人社廳完善多元處理機制,構建“一中心、多工作室、多站點”多元調解平臺體系,在全區建立132個多元調解中心,113個調解員庫,累計調解爭議2萬余件。海南省人社廳聯合外事辦等十部門出臺關于做好涉外勞動爭議處理工作意見,建立起符合海南自由貿易港特點的涉外爭議處理工作機制。陜西省人社廳協調將基層調解組織示范單位創建工作納入全省示范創建目錄,切實發揮預防調解在維護和諧勞動關系中的基礎性作用。
建章立制,調解仲裁標準化水平切實提高。2022年4月、2023年1月人社部會同全國總工會、全國工商聯、中國企聯先后通報表揚2021年度、2022年度工作突出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共計219家,著力打造制度機制全、專業程度高、服務能力強、基礎保障好的基層調解組織,以點帶面促進提高調解組織標準化水平。北京市人社局連續第8年向社會公開發布仲裁典型案例,指引類案裁判,形成品牌效應。河北省人社廳發布仲裁院建設指導標準,明確仲裁院組織機構、基本設施等建設標準。浙江省人社廳制定調解服務規范、仲裁服務規范、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協同處置服務要求三項省級地方標準,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安徽省人社廳協調將調解仲裁“四化”建設列入省委省政府創建一流營商環境考核要素,切實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福建省人社廳制定數字仲裁庭建設標準,提出27項數字化標準。山東省人社廳發布用人單位勞動人事爭議內部申訴和協商回應參考指引(試行),推動協商工作流程化、場景化及可視化,優化協商調解裁決一體化服務流程。廣東省深圳市人社局充分發揮專業性勞動爭議調解地方標準作用,構建“區-街道-社區-企業(工商業園區)、行業商會”四級多元調解網絡,建立探索“調援裁訴”一體化銜接機制改革,有效提升調解工作效能。云南省人社廳制定調解受理規范、仲裁受理規范,統一爭議案件受理標準。青海省人社廳加強調解仲裁與訴訟銜接,建立案件跟蹤、回訪制度,及時跟進案件執行結果。
夯基固本,調解仲裁專業化能力持續增強。2022年11月,人社部會同共青團中央聯合印發《關于建立青年仲裁員志愿者聯系企業活動常態化長效化工作機制的通知》,將志愿服務與助企紓困相結合,為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打包式幫扶服務,進一步提升青年仲裁員政治素質,增強群眾感情。天津市人社局加大專業化調解人才培育儲備,在區、鎮街調解組織調解員培訓全覆蓋基礎上,將參訓范圍擴大到重點行業、企業和律師事務所相關人員,豐富培訓內容,提升培訓質量。內蒙古自治區人社廳協調將鄉鎮(街道)爭議預防調解工作經費列入自治區人社系統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為全區培訓調解員4300人次,有效提升基層調解員工作能力。遼寧省人社廳積極打造“陽光仲裁”,通過開展仲裁開放月、仲裁案件評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走進仲裁院等活動,不斷提升仲裁專業化水平。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人社局聯合司法局、人民法院建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中心,江蘇省無錫市、四川省綿陽市人社局在網約車、快遞服務等行業成立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積極探索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調解工作規律,提升相關爭議調解專業化水平。重慶市人社局通過落實師帶徒制度、加強案件研討、加強裁審銜接、開展仲裁培訓、增強處置能力等五項舉措,提升隊伍專業化水平。甘肅省蘭州市仲裁機構因地制宜,通過互派仲裁員、跨區域庭審、委托調查等方式,整合資源,提升仲裁工作效能。
數字賦能,調解仲裁智能化發展加速推進。人社部持續加大全國“互聯網+調解”服務平臺推廣使用力度,全年收到調解申請19.3萬件;不斷完善爭議“總對總”在線訴調對接機制,全年入駐人民法院調解平臺調解組織1.6萬家,調解員2.4萬人,調解成功率81.3%。吉林省人社廳升級仲裁辦案系統,打通調解和仲裁服務平臺,實現調解、仲裁業務事項網上經辦。上海市閔行區人社局打造特色品牌“人文易仲裁”,通過“易申請、易審查、易庭審”等方式,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大幅提升維權便利度。貴州省人社廳會同高級人民法院、總工會印發通知,全覆蓋推廣“互聯網+調解仲裁”,統籌推進“總對總”在線訴調對接工作,保障“互聯網+服務”高質量運行。西藏自治區那曲市仲裁院在海拔4580米的世界屋脊完成首例仲裁案件遠程庭審,實現線上開庭零突破。寧夏回族自治區人社廳通過“云間仲裁”在線平臺,實現“云調解”“云審理”“云監測”,大幅提升辦案質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社廳上線調解仲裁信息化系統,實現案件線上庭審、電子送達、審核查詢、檔案存儲的全過程管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社局疫情期間線上摸排處于停工、半停工狀態企業的勞動用工、薪酬支付等情況,精準幫扶困難企業,保障工資支付。